Search

#今日疫情重點【連兩天維持零確診,已166人解除隔離;藥局、衛生所19日起週日不賣口罩;研擬外送員、...

  • Share this:

#今日疫情重點【連兩天維持零確診,已166人解除隔離;藥局、衛生所19日起週日不賣口罩;研擬外送員、郵遞防疫準則;蔡總統登上《時代》雜誌分享防疫經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宣布維持零確診,台灣已連續2天沒有新增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目前確診案例維持395例,其中6例死亡、166例解隔離,其餘治療中。
 
■疫情平穩,陳時中:歐美、東南亞旅遊史者有兩種情形,一律入住防疫旅館
 
針對今日維持零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台灣近期的本土案例幾乎每天都是沒有、或1個確診,疫情看來是平穩,希望可以持續守好。
 
他指出,本週二(14日)已要求自18日起返台的民眾,入境前14天有歐美旅遊史,若出現下列2種情形,則一律入住防疫旅館,不能居家檢疫:
 
1.同住者有65歲(含)以上長者、6歲(含)以下幼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
2.無專用房間、專用衛浴設備者。
 
陳時中並表示,東南亞疫情看來有些「蠢蠢欲動」,加上地方疫情不夠透明,目前正研擬比照歐美旅遊史做法,未來有東南亞旅遊史的入境旅客,若符合上述兩項條件,也須一律入住防疫旅館。這項規範正研擬中,未來會正式宣布。
 
除了加強檢疫,如何找出無症狀感染者也是防疫難題。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直接抓出無症狀感染者很困難,但若這類人確實帶有病毒、會傳染給其他人,周遭就肯定會有人感染,甚至造成群聚。因此能做的是從有症狀者去調查,也許可以往回推找出無症狀感染者,不過目前台灣10例找不到感染源的本土案例,回推後都沒有發現無症狀感染源。
 
■空調讓病毒顆粒傳得更遠?張上淳:開放或密閉空間是關鍵
 
有媒體提問,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昨(16日)發表的研究指出,「超級傳播者可能比其他人傳出更小的顆粒,並且能透過氣流擴散到更遠的地方,造成更多人感染。」
 
張上淳表示,一般病人感染COVID-19後,產生飛沫顆粒大小是固定的,除非有做醫療處置,才有可能讓飛沫顆粒變得細緻。一般飛沫大小約莫會在1公尺內沉降,更細小的顆粒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更久,國外報告也提及說,若加上助力,例如空調的風,可以讓病毒顆粒飄得更遠,但會不會增加傳播,需要考量空氣流通的問題。
 
他表示,較好的做法,是盡量開窗、讓空氣流通,作用是稀釋掉空氣中懸浮的病毒或飛沫,「但若是在室內,密閉空間,用電扇來吹,就會把微粒吹得更遙遠,做法並不恰當」。
 
■台灣使用奎寧類藥物規範安全劑量
 
另有媒體詢問,巴西發表小型臨床試驗,11名確診個案使用較高劑量的奎寧類藥物6天後死亡。張上淳則指出,台灣目前確診者中,使用奎寧類藥物的患者,都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
 
他補充,若病人本身身體有狀況,使用奎寧類藥物,可能會引起心臟疾病相關的副作用。觀察其他國家在此次疫情中使用奎寧類藥物,劑量上有差異,有些國家會使用較高劑量,也有合併其他藥物治療。而台灣在使用前,已諮詢過平時常用奎寧類藥物的風濕免疫科專家以及藥物動力學專家,並已在治療指引中規範安全的建議劑量。
 
目前國內最新的臨床建議治療指引第五版中指出,主治醫師可在告知病人同意下使用奎寧類藥物,並詳列治療以7天為主、成人一天劑量為400毫克。林口長庚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郭昶甫說,風濕免疫科病人許多都是長期使用這類藥物,像指引中規定的只用7天、劑量也與風濕科標準建議相同,這樣的用法「可說非常安全」。
 
■確診者遺體仍有感染力,已做好適當防護
 
昨(16日)傳出泰國法醫疑似遭確診者遺體感染病逝。對此,張上淳表示,剛過世的病人,身上、衣服甚至生前碰過的床欄、床單都可能殘留病毒,因此若身邊的人沒有做好適當防護,觸摸這些地方,再碰自己口鼻,就有可能被感染。
 
張上淳也表示,台灣已經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來處理確診病人遺體。而處理遺體的人員、法醫與在醫院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三者都是一樣的防護裝備。
  
■讓藥局、衛生所休息,19日起週日不販賣口罩
 
陳時中說,口罩實名制至今已經2個月,負責販售口罩的藥局、衛生所一日都沒有休息,因此宣佈自19日起,週日都不會向藥局、衛生所配發口罩,店家可以休息不營業。他也呼籲民眾,可以盡量利用網路購買。截至今天中午,這一波網路預購口罩量已達220萬。
 
此外,針對衛福部與教育部研議,未來將配送口罩到中小學,直接由學校販售給學生,引起諸多家長與學校反彈,對此,陳時中表示,目前正不斷與學校、教育部溝通,大家都會犧牲一點,但希望找到最有效率且最方便的口罩販賣和配送方式。 
■指揮中心研擬外送員、郵遞單位防疫準則
 
今天上午台北市美食外送產業工會於疾病管制署門口舉辦記者會,希望指揮中心正視疫情期間,外送員常在不知情狀況下,需送餐給正在居家隔離、檢疫的民眾,更可能形成防疫破口。
 
對此,陳時中回應,外送、郵遞員常會與不特定對象有接觸機會,容易接觸到居家隔離、檢疫者,確實難以排除風險,指揮中心近期將找外送員、郵局郵遞員等相關單位開會研擬準則。
 
「大致方向是想出辦法,能讓外送員等不接觸民眾,又能達成送達、簽收效果,也要考慮法律上的方式,目前不會考慮對民眾進行標記的方式,但要如何能雙方不碰面,又能收錢、簽收,會朝解決這樣的問題來努力。」陳時中說。
 
■蔡英文總統登上《時代》雜誌,呼籲全球合作、重申「Taiwan can help」
 
美國《時代》(TIME)雜誌最新一期主題為「尋找希望: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領航新實境」(FINDING HOPE:The TIME 100 community on navigating our new reality),邀請100位名人針對疫情撰寫專文,包括安潔莉那裘莉(Angelina Jolie)、達賴喇嘛等,蔡英文總統也受邀其中,文章主題為《台灣總統:我的國家如何預防COVID-19大爆發》。
 
蔡英文在文中指出,台灣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中,痛失了數十條人命,這個慘痛經驗讓政府及民眾在此次疫情初期階段就保持高度警戒。從去年12月就開始邊境防疫、1月開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於1月21日首例確診個案出現後,展開嚴密的疫調,追溯每個病例的旅遊及接觸史,防堵大規模社區傳染。
 
她表示,政府在疫情初期就接管口罩製造、分配,不僅擴增口罩生產線、加倍產能,更設計出一套配售口罩的機制,「讓台灣的醫院和民眾都買得到也負擔得起」,也「使台灣有餘力捐贈物資給疫情嚴重的國家。」
 
最後,蔡英文強調,台灣除了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醫療體系以及強大的研發能力外,也致力於資訊的公開透明並積極與民眾及國際組織分享。「台灣確實已有效遏阻國內疫情,但在國際社會,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場人道災難,需要所有國家的通力合
作。儘管台灣遭受不公平待遇,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之外,但我們
仍然願意並發揮我國在製造、醫藥與科技的強項,與全世界攜手合作。」文末並以「Taiwan can help」作結。(文/陳潔;攝影/中央社/郭日曉、報導者/余志偉)
 
#延伸閱讀
【空服員、看護、外送員等高風險群,疫情職災認定「看得到卻吃不到」?】https://bit.ly/2VAF2uj
【COVID-19三大希望之藥,台灣全數備戰到位──「法匹拉韋」台製藥原料啟動,東南亞多國都想要】https://bit.ly/3aAYFZv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Tags:

About author
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台灣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歷史性改變,不論是新舊世代的價值變遷,或者新舊媒體的典範轉移,對新聞工作者都是全新的挑戰。 然而,無論挑戰多麼嚴苛與艱難,我們依然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情與信念,並且知道台灣社會需要一個能以真實而深度的報導,去挖掘重要議題、監督公共政策、推動進步價值,拓寬我們的國際與文化視野的媒體。 因此,我們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新聞網站:報導者。 「報導者」這個名稱說明了我們將回歸新聞工作的初心與本質,致力於具有手作質感的深度報導;而做為網路新媒體,我們也將勇於探索網路新工具與呈現方式,重視網路的公共性與開放性,並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 更具體而言,「報導者」會關注三大領域:在地議題的深度調查、國際與中港專題、文化與思想報導/評論。 「自己的新聞自己救」,我們深信,除了犬儒、失望與憤怒, 要改變台灣的新聞環境和公共領域,我們必須勇敢地往前走出一條不同的路,開始一場台灣的新聞小革命。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
View all posts